江西工程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发布者:sudy2发布时间:2024-05-21浏览次数:216


构建“看得见”的思政课、“听得进”的思政课、“有意思”的思政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教学激发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努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思政课。

通过“行走”,体悟家国情怀

学校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将校园“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到实处,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

20236月至20245月,学校师生前往桂林、井冈山、铜鼓、罗坊、水北等地,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为目标,通过参观调研、问卷访谈、理论宣讲等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传统村落,赋能乡村振兴。2024417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赴水北镇开展乡村振兴“一线课堂”实践调研活动,聚焦“党建+商会”的水北乡村建设与发展,开展学习、走访、调研以及理论宣讲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引擎,积累生动鲜活的思政素材,既让理论宣讲飞入美丽乡村,又把乡村振兴故事带回学校,努力打造一堂高校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大思政课”。在乡村实践调研中,实践队员深入水北商会、黄坑古村、熊坑村等地,了解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党建+乡镇商会”融合发展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37月,学校社区团工委“天使之翼”志愿服务队联合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以爱之名·携手砼行”社会实践队,前往新余市革命烈士陵园、罗坊会议纪念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渝水区珠珊镇“童心港湾”、渝水区儿童福利院、“童心港湾”实践中心、乐晚晴助残养老服务中心、“绿色农场”、渝州大桥河滨等地,共同开展以“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美丽乡村”开展学习、调研和理论宣讲活动,实践队队员结合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双眼聚焦青年担当,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行动展示“江工精神”风采。

通过“行走”,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注重分类指导,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整体规划思政资源;有针对性地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学校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内核,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为主干,专业课为辐射,第二课堂实践为外围协同的立体圈层的课程思政结构体系。按照“元素化、结构化、可视化”的工作思路,共同研发“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基因库。以“针对性、引导性、价值性”为原则,共同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形成了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催生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覆盖学校所有学院、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在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和元素。

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学校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表现突出的课程和教师予以表彰,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动全校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人人讲思政、门门有德育”的良好育人格局。“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共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通过“行走”,筑牢信仰之基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100余名师生前往井冈山直观地感受了井冈山的风土人情、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透过一件件展品,穿越一个个展厅,同学们从历史中感受时间、增长见识、传承精神,在历史的涓涓细流中汲取文化营养,在古与今的时光交错中接受精神洗礼。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红色文物可以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一座座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里,保存珍藏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深入挖掘并发挥好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浸润人心,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

我了解了井冈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坚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方妙薇说。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延庆看来,这样的课堂非常生动,“让我们课后有非常多的兴趣,更多地去挖掘相关的一些历史,学习相关的一些内容。

 “在行走的思政课上,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我们是在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问题,同时同学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卫东说

下一步,学校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把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下足“精思政”功夫,拓展“新思政”广度,做实“强思政”工作,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从局部到全部,把点上经验转化为面上模式,把实践成果巩固为制度成果,持续打造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谢旻旻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