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坐落在国家新能源之都——新余,始建于1983年10月,200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江西工程学院。2018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恪守教育公益性,坚持以师为尊、以生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发扬“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学校精神,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131.74万平方米(1976亩),总建筑面积54.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62.4万册,电子图书184.1万册。现有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2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8个实验中心,201个实验室,8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设有10个教学院(部),开设以工学为主,涵盖工、文、理、经、管、艺6个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9184人,折合学生数9194.5人。专任教师470人,外聘教师49人,折合教师总数507人。

学校现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校企合作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线上优质课程5门,省级“一线课堂”优秀微课1门;建设校级一流专业8个,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6个,校级一流课程27门,校级精品课程26门,校级校企合作课程1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2门;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资格;获得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青年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2部教材入选首批江西省“十四五”教材建设立项建设名单;入选第五批“麒麟工坊”实训基地共建单位;2022年抽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全部合格,学校是江西9所全部合格的高校之一,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1篇论文成绩位列全省第31名,处于同类学校前列;学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在全省同类高校名列前茅,近三年,有数百名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数十人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其中有近100人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近几年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专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三项数据均高于省均水平,省教育厅为此向学校发来感谢信。

    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17项;出版专著、教材2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40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30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1100余项;2019年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项、一般项目3项、中央引导专项资金项目1项;获江西省科技项目立项3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54项;从第一届起连续四届参加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展示和推介我校最新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单位和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构建”项目试点单位。升本以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5项;参加国家和省级学科技能竞赛获奖3529项,其中国家级竞赛奖416项、省级竞赛奖3113项。

    学校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立德树人,造富于民,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中,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国平、中国算法芯片行业十大领军人物易海平、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多次上榜人物(2017年江西首富)孙清焕、全国劳动模范万亚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李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程广京等杰出校友。七位毕业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天工开物》创新品质和工匠精神,逐渐形成了“北斗引航—天工文化—产教融合—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江西省平安校园、江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抱石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被评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数据截至2025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