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于永清 何凯 报道)通过远程操控搜救犬机器人车挺进地震灾区实施救援、借助数字孪生技术“穿越”港口体验船舶驾驶、依托数字人技术实现“AI教师”个性化课程辅导……在江西工程学院算力中心,一幕幕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场景生动展现。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VR敦煌文化沉浸体验,到智能教学平台的精准学情分析,学校正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引擎,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作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积极践行者,江西工程学院秉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理念,系统性推进教育教学变革,着力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高校。学校依托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学科优势及产学研合作资源,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形成三大创新实践矩阵。
技术赋能教学场景革新
学校自主研发全省高校首款“纯血鸿蒙”APP,实现鸿蒙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布局;上线DeepSeek智能平台,整合超10万课时在线资源,月均学习时长突破20小时,构建“教—学—管”全链条数字化生态。2024年建成的“江工算力中心”,引入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累计支撑2.6万人次学习体验,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 三元协同升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云兴老师团队将“电工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课程转化为可视化微视频,通过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让抽象理论变为可感场景。
产教融合重构培养体系
学校构建“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开设“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实践”等特色课程,要求各专业建设至少2门含AI元素的校企合作课;建成10余个数字化实践场景,解决传统实操教学的安全与成本痛点。累计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4项,校内实验室总数达到187个,重点建设省级、市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15个,加强项目实践、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依托算力中心开发100门 AI数字课程及数字人助教,实现“师师有助教、生生有学伴”的智能学习环境。2024年,江西工程学院入选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实施单位,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牵头组建江西省工业信息安全产教联盟等8个产教共同体。
数据驱动教育评价升级
学校通过全域数据感知平台与AI巡课系统,学校构建“过程评价+增值评价 +综合评价”三位一体体系,实现近千个课堂的智能分析与教师教学精准指导。基于大数据构建的学科质量画像、教师能力图谱和学生能力证书体系,推动评价从“量”的统计转向“质”的诊断。教务处处长康梅兰介绍,学校已建成500余门校级在线课程,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0%,累计投入近 600万元升级算力中心,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环节AI教学支持。
“我们致力于培养‘会提出问题、会解决问题’的卓越人才。” 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德华表示,学校正以“价值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 重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AI技术赋能教、学、管、评、研全流程,打造“更互联、更开放、更个性”的教育新生态。
随着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江西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AI+ 教育”融合创新,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江工方案”,书写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审:何 凯
二审:谢旻旻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