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多主题活动奏响生态文明教育 “交响曲”

发布者:sudy2发布时间:2025-05-11浏览次数:10

    510日,江西工程学院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激励师生积极投身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当中

    当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党总支以及招生处直属党支部携手联动,带领50余名师生前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树木园(位于分宜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题党日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在自然中感悟生态理念。

    与此同时,学校还举办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体备课会,助力教师精准把握生态文明教育要点。不仅如此,“跨学科课程设计:AI赋能‘生态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也成功举办,跨学科思维碰撞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火花。

    活动伊始,树木园工作人员带领师生们了解了该单位实验中心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任务。据悉,该中心成立于1979年,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国际合作等项目380余项,获得成果奖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省部级奖40余项),发表科技论著680余篇(部),获批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7项,审(认)定良种30个,制定相关标准19共引种乔、灌木树种98个科,270个属以及1100余个种类,收集种质资源3万余份,营建科研试验林、示范林6万余亩,成为我国中、北亚热带地区林业科研试验和公共平台,持续为区域林业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宁世春在授课中指出,高等教育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聚焦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推动林业生态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他指出,解决“双碳”战略问题,需要通过植树造林、借助科技设备营造绿色环境。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拓宽视野。

    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成员结合实验中心“杉木育种”“生态修复”等科研成果,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并以“从塞罕坝到亚林中心:中国生态治理的样本启示”为主题展开宣讲。同时,师生们围绕“如何将生态保护融入专业学习”“青年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角色”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体备课会上,各学院教师深入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融入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教授表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立德”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生态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青年群体是“树人”的时代要求。要引导大学生从理想信念培养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体责任,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个人的立德修身相统一。

    在“跨学科课程设计:AI 赋能‘生态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 上,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娟,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陈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育仁等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举办研讨会旨在加强学校之间在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教育平台、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改革思路,解决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构建更加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态文化体系,推动学校教育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为美丽中国和文明江工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师生们走进亚林中心树木园动植物标本馆,在这里,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师生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学生代表胡欣怡感慨道:“站在杉木基因库前,我仿佛看到百年后这片森林的模样,作为‘00 后’,我们既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建设者。我倡议成立校园碳中和社团,用青春守护绿水青山!”

    “此次实践活动是江西工程学院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宣讲+劳动教育+科技赋能的三维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黄琴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招生处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孙雯娟谈到,江西工程学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大学师生做起,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审:刘彩芸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