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深刻领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7月4日-6日,学校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智教全珍社会实践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龚丽、兰洋洋的带领下,走进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甘祖昌将军与龚全珍老阿姨的故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践行青春使命”主题红色走读活动。青年学子们通过实地探访、情景宣讲、校地联动,以田野为课堂、以历史为教材,将红色走读深度融入江西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在行走中感悟“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深刻内涵,在这片浸润着崇高信仰的土地上,汲取精神养分,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旧址寻踪:在红色地标中破译初心密码
踏上沿背村斑驳的青石板路,时光仿佛在此沉淀。实践队的第一站是甘祖昌“不忘初心”事迹陈列馆。“苦难岁月感悟初心”“戎马生涯践行初心”……四个展区静静诉说着将军的一生。从闪耀的开国少将勋章到沾满泥土的犁耙农具,展品无言,却震撼人心。将军那句“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的誓言,在褪色草帽与磨亮锄头间铮铮回响,诠释着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
最令队员们动容的,是故居那面著名的“双色墙”。1962年,将军为支援生产队建仓库,毫不犹豫捐出自家建房材料,导致新房左右半边竟相隔三年才完工。这堵墙,是“舍小家为大家”赤子情怀的无声丰碑,跨越半个多世纪,依然重重叩击着每一位青年的心房。
走进将军故居,窑洞式的民居质朴无华。嵌入墙体的老柜、悬挂的蓑衣、静卧的石磨、泛黄的劳动笔记……每一件旧物都在无声勾勒将军“脱下军装仍是农民”的本色。指尖轻触,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岁月的淡泊与坚守。
青春宣讲:让红色故事点燃青年担当
在甘祖昌修建的“反修桥”畔,一场跨代际的宣讲接力正在上演。沿背村党支部书记刘爱凤动情讲述那段“一座危桥变十二座便民桥”的往事。随后,队员叶娜主动接过“接力棒”,以一场“行走的团课”,把将军的故事鲜活地传递给同伴,用青年语言重述将军事迹,让红色记忆在青春的演绎中焕发新声。指导老师龚丽指出,“通过青年讲给青年听,实现精神传承的‘化学反应’。”
队员们深入寻访,聆听心声。在沿背村,人人都是“活历史”。将军的侄媳妇深情回忆生活点滴,讲到动情处,声音哽咽,眼眶湿润。从她口中,队员们挖掘出“将军严格教育后代”“临终前大公无私”等珍贵细节,让将军的形象在青年心中愈发丰满而可敬。
初心广场上,青山为幕,溪流作伴。队员们列队肃立,紧握右拳,重温入团誓词。铿锵的誓言在山谷间回荡,与潺潺水声交织,谱成一曲信仰的交响。队长江海宁感慨:“我们从将军夫妇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动人的故事,更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承诺!”
校地共育: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新跃专程赴沿背村调研,并在将军故居前与实践队员座谈,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于永清、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永东陪同调研。刘新跃以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建家乡”的壮举勉励青年:“既要读好课本的‘有字之书’,更要读懂乡村的‘无字之书’,将专业知识化为服务基层的‘金钥匙’。”指导老师兰洋洋表示,“思政课的生命力在实践。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的故事,正是‘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鲜活范本。”
实践队随即发挥专业所长,为村里留守儿童带来一堂生动的防溺水课。手绘游泳圈、共跳《万疆》手势舞……队员们用爱心与智慧,为孩子们筑起安全防线;调研民宿产业与“将军情”特产公司,为电商营销献策。这些行动正是学院“AI+思政课”改革的延伸——将数字技术融入社会实践,让服务成果可量化、可传播。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的“智教”特色,正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土壤,激荡起青春赋能的新活力。
知行合一:青春答卷写在红土振兴路上
此次沿背村之行,是江西工程学院“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实践的生动缩影。从陈列馆史料到村民口述,从广场的铮铮誓言到田间的躬身实践,“智教全珍队”以坚实足迹印证:当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血脉,青春便能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淬炼成钢。红色基因的传承,正在新时代青年手中薪火相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正如沿背村依托甘祖昌干部学院创立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学子们在此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那些镌刻在青石板路上的初心,终将由青年脚步丈量为振兴蓝图。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