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深耕内涵建设,奋力当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排头兵

资料来源:江西工程学院 时间:2025-09-07 浏览次数:10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江西工程学院深耕内涵建设,努力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排头兵。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始终秉持“扎根赣鄱,产业共生”的核心办学理念,锚定“为产业育才、为企业赋能、为区域服务”的目标,紧扣江西“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与新余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6313”行动计划,在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培育、思政育人等领域多点突破,以扎实的内涵建设成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赛道上踏出坚实步伐,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思政与服务并重彰显高校使命担当

在思政育人领域,学校以红色文化与天工文化为根基,强化思政引领力。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以“北斗星”校级党建品牌为引领,其“一站式”学生社区入选全国高校示范育人功能案例,20258月“匠心辅导员工作室”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联建共建行列;组织38支队伍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语润乡土,普声同行”实践队入选全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学生扎根红色沃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赴新余市少数民族村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教师在全省“同心‘石榴籽’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展示活动中获三等奖;协办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西新余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学校构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互聘互用”机制,近三年40多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带技术、带团队走进企业,承接横向技术服务项目37项,合同经费达1694.048万元;与各方共建9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加入8个全国及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新余市人社局举办10场大型线下招聘会,吸引460余家本地企业参会,提供6700多个岗位,共建60个校外实习基地,近三年毕业生留余人数达930余人(含升学),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课程建设破局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零的突破”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江西工程学院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2025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学校史洪松教授主讲的《UG(机械产品设计)》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标志着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零的突破”,正式迈入国家级课程建设序列。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学校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不懈探索。

与此同时,学校在省级教学竞赛与课程建设中同样表现亮眼。江西工程学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两项赛区一等奖;学校学子荣获2025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省级竞赛中,学校学子荣获一等奖;在第五届江西省教学创新大赛中,1名教师获课程思政组(中级及以下职称)二等奖;在2025年全省大中小学国家安全视频公开课评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凭借作品《哪吒的风火轮:数字时代的文化安全保卫战》斩获本科组三等奖。该作品将传统神话IP与现代国家安全观相结合的创新教学设计,成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范例。

产教融合发力构建“立体矩阵”赋能产业发展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江西工程学院以“多元并举”思路打造产教融合立体矩阵,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在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上,学校以网安与AI创新中心为核心,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掌上智慧校园APPCR-6蜘蛛机器人等9项自主创新成果成功投入应用,同时承接天工校区图书馆大厅改造等5个校内工程项目,联合企业完成9个服务外包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操中提升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

在“引企入校”与“推校入企”双向合作中,学校成果丰硕。2022年,智慧产业学院与深圳佰瑞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2+1+1”模式培育人才,学生不出校园即可参与软件开发实战,部分学生实习月薪达6000元;2024年,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镇江市龙昊起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省级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投入800余万元,累计组织542人次学生开展实习;与江西腾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直播带货实训平台即将启用,将为电商产业输送专业直播人才。

在产业学院建设层面,学校构建“工学主导、文理支撑、电子信息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动态优化专业布局。2024年至今,停招9个与市场契合度欠佳的专业,20253月开设“AI+鸿蒙应用开发”等3个微专业,并计划于9月围绕人工智能等12个关键领域拓展微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8个产业学院,形成“产业学院引领、项目贯穿教学、双导师护航”的育人生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三平台+两模块”课程体系,引入企业项目、聘任企业骨干参与教学,培育6个校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资与科研驱动激活教育发展“双引擎”

学校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教育教学。江西工程学院以“AI赋能”与“科研创新”为抓手,持续提升教师素养与科研服务能力。2025年暑期,学校分五批次对全校600余名教职工开展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邀请各界专家解读AI教育新态势,依托超星平台开展线上专题培训;此前,学校还于20251月联合卓世科技(海南)有限公司开发“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AI课程助教助学平台”,实现AI一键生成PPT、课程智能体集群答疑等功能,重构教学流程,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示范。此外,学校组织近200名教师赴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实地考察,选派近70名教师赴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强化教师思想理论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

在科研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上,学校大学科技园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教师依托科技园发表论文1083篇,授权专利337项,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1073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递进式项目培育机制与“专业化、多元化”指导体系,孵化3个优质创业项目,累计吸引5224人次在校生及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科研促教学、创新助就业”的良好格局。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江西工程学院将继续锚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定位,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在课程创新、产教融合、师资培育、思政育人等领域持续发力,以更坚实的步履、更开拓的姿态,为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与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

一审:何  凯

二审:谢旻旻

三审:于永清


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