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赣鄱大地,紧扣产业脉搏。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理念,以“为产业育才、为企业赋能、为区域服务”为核心目标,深度对接江西省“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与新余市“6313”制造业升级部署,创新构建“三维驱动、四链融合”产教融合体系,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校企协同等方面走出一条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经济共生共长的特色之路,成为新时代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把方向,改革创新增动力。江西工程学院构建“北斗星・红智”党建品牌矩阵,以“党建+产教融合”推动资源整合,校党政领导带队访企拓岗,确保产教融合正确方向。通过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破除校企合作壁垒,兼顾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学校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经验。

“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岗位转。”江西工程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引领,修订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平台+两模块”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江西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学校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4-2025年先后停招与产业适配度低的9个本科专业,减招艺术类、经管类专业规模,形成“工学主导、文理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特色”的学科布局,目前29个在招本科专业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55.17%。同步开设AI+鸿蒙应用开发、电商直播与短视频创作等微专业,采用“主专业+微技能”培养模式,AI+鸿蒙微专业首年招生即满额,计划2025年拓展至12个微专业,精准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产业学院成为校企协同的“桥头堡”。学校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慧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江西省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智慧产业学院引进深圳佰瑞河网络科技构建“校中厂”,实施“2+1+1”培养模式,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完成4个商业项目,学生在校期间最高月薪达6000元;与新钢公司、晶科能源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习基地,近三年横向项目合同经费超1694万元,8个企业数字化项目获江西省L6级认证,助力新余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学校加入全国网络软件安全行业、新余市锂电新能源行业等8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与130余家企业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共建77个校外实习基地,新余本地基地覆盖率超90%。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着服务地方的力度。”江西工程学院理事长杨显阳博士表示,学校始终把服务地方作为办学导向。近三年,学校累计为新余输送930余名人才,毕业生留赣留余率保持高位;与新余市人社局联合举办10场招聘会,吸引460余家本地企业提供6700余个岗位;助力16家企业获评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形成“老区育人、特区反哺老区”的良性循环。学校区块链工程专业获评艾瑞深校友会A+级(全国第二),连续9年参展深圳高交会并获“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奖”,在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19位。

创新赋能让校地合作焕发持久活力。学校建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近三年组织180余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型”教师197人,15名教师入选“新余市数字经济人才库”,形成“校企互聘、双向流动”机制。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动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近三年教师授权专利337项,学生在“互联网+”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2项,《智能机械臂系统多场景应用》斩获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5年联合卓世科技研发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AI课程助教平台,上线100门AI助教课程,率先开发智慧校园鸿蒙版APP,相关案例获邀在江西鸿蒙生态论坛分享。

如何让高校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江西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以机制创新打破壁垒,让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咬合。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德华表示:“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的立校之本,更是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所在。我们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每一项教育改革都紧扣地方发展脉搏。”
面向未来,江西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三维驱动四链融合”模式,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人才资源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在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征程上,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注入更强劲的“江工动能”!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