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红色资源育人与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度融合,3月5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召开“新余市红色故事集锦”编写工作研讨会。江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魏建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赟出席会议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30余名教师齐聚一堂,总结阶段性成果,谋划未来发展蓝图。
锚定方向,凝聚合力。魏建克在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要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编写《新余市红色故事集锦》旨在加强思政课建设,要在运用新型技术方面下功夫,扎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增强社会课题的原创性,深入乡村、企业和社区等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传播正能量,讲好新余故事。魏建克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三气精神”(大气、正气、勇气),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聚焦“新质生产力”,把红色基因传承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结合,开发“红色+产业”“红色+生态” 特色课程模块;二是夯实“三备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理论深度,依托实践备研丰富教学案例,利用智能技术备教优化呈现形式;三是构建“育人共同体”,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枢纽,打造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参与的 “三维育人场景”,推动“红色资源—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全链条融合。
会上,冯赟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展现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强调要把握三个关键方向:一是强化价值引领,以“课堂思想碰撞”激发学生主体性,打造“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二是深化协同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工部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等跨领域合作,探索“智能视频+红色教育”新形态;三是完善体系构建,围绕“大思政课”改革目标,形成“实践调研—资源转化—课程开发 —成效评估”闭环机制。
在工作汇报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工作小组组长就深入新余各乡镇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教育基地调研等工作进行了汇报,并系统梳理了红色遗址保护现状、口述党史挖掘、地方党史文献整理等主要内容。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宁世春教授、张洪萍教授等对实践成果进行专业点评,提出“双线贯通”建设思路。一方面要“上接天线”,对接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及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将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需“下接地气”,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增强教学感染力,比如将红色故事转化为情景剧、开发VR虚拟展馆等创新形式,让理论宣讲更贴合青年认知特点。
此次研讨总结会既是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深化“大思政课”改革的动员令。下一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想干、能干、巧干”的奋进姿态,持续探索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审:肖 鹏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