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耕公共艺术教育与创作领域多年,凭借对艺术教育的热忱与对版画创作的执着,在行业内逐步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影响力。作品入选国家级与省级展览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作品被福建省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收藏。目前,她担任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同时肩负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版画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始终以“教学筑基、创作赋能、推广破壁”为核心方向,在公共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新以及公共艺术普及领域持续深耕,用专业与热爱书写着艺术教育工作者与创作者的双重答卷。她就是抱石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曹建红。
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将“夯实基础、激发潜能、链接实践”作为教学理念,主要负责《艺术导论》《艺术鉴赏》《造型基础》三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都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共同构成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体系。其中,《艺术导论》课程聚焦艺术理论的系统性构建,她会从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入手,结合中西方艺术史中的关键时期与代表流派,为学生梳理艺术演变的逻辑框架。课堂上,她不会局限于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播放艺术纪录片片段、展示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高清影像,甚至引入身边常见的建筑装饰、街头涂鸦等“生活化艺术案例”,让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帮助学生建立对艺术领域的整体认知,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层关联。

《艺术鉴赏》课程则更注重审美能力与批判思维的培养。她精心筛选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绘画、雕塑,到当代公共艺术装置、数字媒体艺术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通过“作品背景解读—艺术语言分析—个人感受分享—多元视角探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跳出“好看与否”的表层判断,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与艺术价值。例如,在讲解城市公共雕塑时,她会带领学生分析雕塑的材质选择、造型寓意如何与城市文化、市民生活需求相契合,甚至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本地的公共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专业视角审视身边的艺术,逐步提升审美感知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造型基础》作为实践类核心课程,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创作的关键一步。她深知“造型是艺术创作的基石”,因此在课程中以素描、色彩、构图等基础训练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课堂上,她会亲自示范绘画技巧,从线条的运用到光影的捕捉,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同时鼓励学生打破“模仿式学习”的局限,尝试将个人情感与创意融入基础训练中,比如让学生以“家乡印象”为主题进行素描创作,既锻炼造型能力,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艺术感知。多年来,她的课堂始终保持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严谨与灵活并存”的氛围,帮助无数学生筑牢艺术创作的根基,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艺术创作领域,她以版画为核心创作方向,凭借对传统版画技法的深入钻研与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敏锐捕捉,形成了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创作风格。在木刻版画的刀法运用钟,她不断探索不同版画形式的可能性,作品常常以“生活场景”“自然意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层次,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思考。她的版画作品多次入选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各类艺术展览,如“江西省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江西省版画作品年展”等,不仅获得业内专家的认可,更成为她与其他艺术家交流学习的重要桥梁。
除了个人创作,她始终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推广,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融入公共艺术活动,希望让“小众艺术”走进大众生活。作为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她积极策划并组织了数场公共艺术活动,打破“艺术只能在展厅中欣赏”的固有认知,让公共艺术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她还参与策划并在傅抱石纪念馆举办了五人版画联展,与新余市其他优秀的青年版画艺术家共同参与。展览不仅展示了近百幅风格各异的版画作品,涵盖木版、铜版、丝网版等多种类型,还设置了“艺术家现场创作演示”“版画技法交流论坛”等环节。展览期间,她亲自为观众讲解版画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点,解答观众关于版画技法、艺术鉴赏的疑问,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学生以及普通市民参观。这场联展不仅为青年版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促进了省内版画艺术创作者的交流合作,更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版画艺术,为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她还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艺术公益活动,如“艺术进校园”“乡村美育帮扶”等,在她看来,“艺术不仅是个人的创作追求,更应该是服务社会、传递美好的载体”,无论是公共艺术活动的组织,还是美育的参与,都是她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未来,她将继续在“教育”与“创作”两条道路上并行前行: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探索更贴近时代需求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公共艺术从业者;在创作中,持续深耕版画领域,尝试将公共艺术的理念融入版画创作,探索“版画+公共空间”的新形式;同时,计划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活动与版画展览,让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为江西省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版画艺术的传承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