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为高校落实文化育人使命指明方向。近日,江西工程学院以“青春启航开新篇 逐梦江工绽芳华”为主题的天工文化艺术节陆续上演,江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风汉服秀、智慧产业学院的创意走秀、抱石艺术学院的非遗纸韵时装秀等精彩节目,奏响了青春与文化的激昂交响曲。这场扎根地方文脉、融合专业特色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师生的精神风貌,更彰显了高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深刻实践,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启示。

立足地方文脉,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活起来”,是艺术节最鲜明的底色。新余分宜作为《天工开物》成书地,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为江西工程学院提供了不竭的育人滋养。学校深耕天工文化“创新品格”与“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其与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校园特质深度融合,让文化传承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抱石艺术学院的镂空之美·非遗纸韵时装秀,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装设计碰撞;经济管理学院《国风霓裳》汉服秀,以舒展的东方韵味诠释古典美学,这些节目无不证明,当地方文脉与青春创意相遇,传统文化便能突破时空桎梏,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这种“扎根地方寻根脉,创新表达传文化”的实践,正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生动诠释。

“专业+思政+艺术”的深度融合,让育人阵地实现“全景式”拓展。高校育人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实现各类资源的协同增效。江西工程学院深谙此道,在艺术节中构建起多维度育人矩阵,智慧产业学院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优势,通过视频图片展示专业学习成果与校友事迹,让专业精神可视化;抱石艺术学院将“诵读红色家书”与剪纸艺术走秀相结合,既强化了学生的政治领悟力,又提升了传统文化传承力;各学院晚会更是普遍融入思政元素,让舞台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这种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将专业教育的“智”、思政教育的“魂”、艺术教育的“美”有机贯通,实现了“视觉感知—情感共鸣—理性思考”的认知跃升,为“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江工样本”。

尊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独特光芒”,彰显了教育的本真追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培养,这才是教育的初衷。”学校秉持“个性化成才”理念,在艺术节中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展示平台:纽克175街舞社用活力舞姿诠释青春激情,传承十余年依旧生机盎然;小品《你好,在吗》《入学》以贴近校园生活的叙事传递温暖,引发情感共鸣;话剧《白雪公主与七个大高个》打破常规脑洞大开,尽显青年创意。从汉服秀的古典雅致到《SlowTime》走秀的时尚个性,从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到跨界创作的大胆尝试,每个节目都是学生个性与潜能的鲜活表达。这种“尊重差异、发展潜能”的育人实践,恰是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教育规律的精准把握,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位”。

创新创业精神的浸润,让青春梦想拥有“落地的力量”。作为以创新创业文化为鲜明特色的高校,江西工程学院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新、以赛促用”的理念融入艺术节全过程。舞台上,学生的创意设计、跨界融合作品,正是日常创新创业实践的缩影——从互联网+大赛的奖项斩获到“三全育人”的就业创业指导,从教研学做一体化的科研训练到艺术节上的创意展演,创新创业已内化为“江工精神”的核心特质。当学生在T台上展示自主设计的服饰,在舞台上演绎原创小品,这种“敢想敢创、善作善成”的精神便完成了从课堂到实践的闭环,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校园社团的活力展演到专业特色的创意呈现,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到思政教育的艺术转化,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艺术节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文化铸魂、实践育人”的系统工程。它深刻启示我们,高校育人,既要扎根地方文脉汲取养分,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表达;既要强化专业素养培育,又要筑牢思想道德根基;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尊重个性差异。当青春与文化相遇,当传承与创新共生,高校必将培养出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与艺术品位的时代新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