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江西日报》第10版教育行业专刊栏目刊发我校于永清、冯赟同志撰写的文章《江西工程学院:坚持“五育并举” 培养时代新人》。
建校40年以来,江西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出彩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学校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弘扬天工文化,砥砺创新品格,为国家培养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20万余名。
毕业生中,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欧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国平、中国算法芯片行业十大领军人物易海平、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多次上榜人物(2017年江西首富)孙清焕、全国劳动模范万亚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李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程广京等杰出校友。七位毕业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学校扎实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内容的相互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展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在实践中磨砺意志、训练思维、锤炼能力,培养责任感、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现将2023年12月6日,在《江西日报》10版教育行业专刊栏目刊发我校于永清、冯赟同志撰写的文章《江西工程学院:坚持“五育并举” 培养时代新人》具体内容转载如下: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工程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天工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具有江工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传承“天工文化”,造就时代匠人。升本以来,学校加大力度传承和弘扬“天工文化”,逐渐形成“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创新工作,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22年至今,学校共获国家级奖项152项、省级奖项258项,获奖总人数达700余人次。
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学校成立“天工文化”研究院,先后举办专家讲座40余场;开展“天工文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作用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出版《“天工文化”论坛文集》和《江西工程学院学术论坛》“天工文化”研究专刊;学校抱石艺术学院部分学生参演我国首部非遗传承大型儿童音乐剧《天工开物·夏布娃娃》;在学生中自发开展“天工大讲堂”沙龙活动30余场;在天工校区建有“天工开物园”等育人景观。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天工文化”,学校秉承“立德树人、铸魂育匠”党建品牌育人传统,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有层次的劳动主题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2022年以来,学校共开展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月等校园文化活动60余次,参与学生达1.5万余人次。通过开展“迎端午、包粽子”“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浓浓师生情,团圆话中秋”“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入心、入情、入理。
赓续红色文化,培育时代英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努力营造校园思政育人的浓厚氛围,持续打造仙女湖校区立德园、社区思政VR实践中心、天工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党团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思政课堂,让红色文化充分浸润、涵养、熏陶师生心灵。学校高度重视红色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多种教学形式,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进一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立足江西本土红色资源,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数千名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活动中深入观察国情,挖掘自身人生价值。学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胡涌表示,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同学们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 书本知识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加快内涵建设,完善“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谢旻旻
审核: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