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原文章截图)
2024年7月,江西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镇江市龙昊起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举行“校中厂”揭牌仪式。双方首期投入800余万元共建省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累计组织542名学生开展金工实习、项目研发,实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的深度融合,为新余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段产教协同的实践,是江西工程学院近年来深耕“扎根赣鄱,产业共生”办学理念的生动缩影。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魏建克表示:“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生命线’。学校紧扣江西‘1269’行动计划和新余‘6313’行动计划,聚焦立德树人工程,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培育高水平应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链融合,构建产教协同生态
如何让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江西工程学院的答案是:以产业学院为节点,织密“四链融合”网络,通过提高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匹配度和紧密度,构建产教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学校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余重点产业,建成新一代电子信息、ICT、北斗等8个产业学院,培育6个校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2025年新增AI+鸿蒙应用开发等3个微专业,由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首批招生即满额,其中鸿蒙应用开发方向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
在师资建设上,学校打造“双师双能”队伍,现有197名“双师型”教师,近三年组织180余名教师赴企业实践,15名教师入选“新余市数字经济人才库”。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曾庆燕团队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智慧安防、5G物流仓储系统等项目,合同金额达68.6万元,既锤炼了教师实践能力,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科技创新是四链融合的关键纽带。学校大学生科技园累计入驻项目100余个,5个转化为注册企业;近三年获授权专利337项,承接横向项目37项,合同经费1694万元,其中与新余企业合作的制造业数字化项目为企业增收900余万元,8个项目获省级数字化水平L6级认证。
扎根区域,赋能地方产业升级
“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让成果长在土地里”,这是江西工程学院服务地方的生动写照。
学校与新余本地60家企业共建77个校外实习基地,江西腾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累计接收4000余名学生实习,260余人就业超6个月,5人在新余创业成为企业合伙人。近三年,学校毕业生留余人数达930余人,在建筑业、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地方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技术服务方面,智慧产业学院助力江西轩瑞核电技术等企业完成9个数字化改造项目,合同金额317.3万元;与新余美天科技共建地下管线监测技术创新中心,填补了本地行业技术空白。仙女湖艺术文旅产业学院连续4年承办新余文创设计大赛,120余项作品获奖,其中《小七仙》文创系列等9个产品成功转化,助力地方文化IP打造。
创新驱动,培育双创活力
产教融合的深度,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校构建“项目贯穿教学、双导师护航”体系,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073项。2023年以来,陈哲团队的“国产高可信数据存储芯”、熊梦衡团队的“智能机械臂系统”等项目,先后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荣誉。
为顺应AI时代浪潮,学校与卓世科技联合研发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AI课程助教平台,覆盖100门核心课程,通过“数字人讲授+教师引导”重构课堂,大幅提升教学效率。2025年暑期,组织600余名教职工开展AI赋能培训,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科专业跟着产业走、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为江西制造业强省建设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新跃表示,江西工程学院正以产教融合的“江工实践”,书写着高校与区域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阅览链接:http://jxjy.edu.china.com.cn/2025-08/15/content_43203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