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原文章截图)
建校42年来,江西工程学院始终扎根赣鄱大地,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使命,聚焦内涵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中,书写人民满意教育答卷。
强化党建引 领以品牌矩阵激活创新育人新动能
为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传承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江西工程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会议精神,结合办学特色、定位与校园文化,着力打造“北斗星”校级党建品牌,构建“1+N”(即“北斗星・红智”)党建品牌矩阵,切实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以高质量党建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保证,以“北斗星·党建+”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深刻领会“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部署要求,将产教融合纳入校党政联席会重点议题;党政领导带头访企拓岗、下沉校企合作一线,推动产教融合提质升级。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特色及红色文化、天工文化育人底蕴,“北斗星・红智”党建品牌矩阵成为培育“红智双融”应用型人才的聚力纽带,近年来10余人次获省市级表彰,抱石艺术学院党总支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验收,《构建“艺术之光・铸魂育人”党建新体系》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为延伸党建育人触角,学校成立学生社区直属党支部,开辟学生党员教育新平台,成功入选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全省仅南昌大学与该校入选);同时持续推进“党建+教学”“党建+产教融合”“党建+科研”“党建+竞赛”等模式,将“北斗星·党建”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锚定核心职能 以产教融合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而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路径。江西工程学院始终将“培养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办学标尺,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与教学质量建设深度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学校现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艾瑞深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区块链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二、获评A+级;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校企合作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6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2门,更斩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资格,2部教材入选首批江西省“十四五”教材建设立项名单。教学团队与成果建设同样亮眼,3个团队获评省级本科教学团队,先后获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青年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入选第五批“麒麟工坊”实训基地共建单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93人,专任教师545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1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76人,汇聚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及高层次人才21人。为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学校组织180余名教师赴企业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100余名,15名教师入选“新余市数字经济”人才库,1人获评新余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同时通过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增强教师凝聚力与归属感,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建校至今,学校以产教融合为纽带,造就了孙清焕、李国平等一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子们屡创佳绩: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全国铜奖6项、省级金奖6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1项,连续九年蝉联江西省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2025年更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仅48所、江西仅2所本科高校入选)。人才培养质量获多方认可,2022年、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表现优异,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近三年数百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数十人获硕博连读资格,近100人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毕业去向落实率三项核心数据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获省教育厅感谢信表彰。
创新办学理念 以改革突破拓宽产教融合路径
理念创新是办学发展的先导。江西工程学院从职业技术培训起步,紧跟时代步伐,以思想变革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上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新育人才”的“四对准”理念;本世纪初,实施“三融合”(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与“三动”(行业企业推动、实验实训联动、内训外训互动)体系,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2015年以来,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三个面向”(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中国制造2025、面向“互联网+”行动计划)办学方向,构建“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育人机制,为产教融合精准赋能。
升本以来,学校多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将全校共识统一到应用型本科办学与产教融合深化上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优势,以理事会决策、党委保障、行政实施的协同机制,强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大办学投入,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推进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与“双师型”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
赋能新质生产力 以校地协同彰显教育服务价值
作为应用型高校,江西工程学院始终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使命,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教育动能。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校地合作办公室,将毕业生“留赣留余”作为就业工作重点,近年留赣留余就业率保持高位;主动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与新余市“6313”行动计划,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牵头开展《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省级课题,15名教师入选新余市数字经济人才专家库,直接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校友反哺成为校地协同的生动注脚。孙清焕、李国平等优秀校友在江西省内投资兴办实业累计达350亿元,实现从“老区育人特区用”到“特区人才老区用”的教育价值升华。学校还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立足新起点,江西工程学院将继续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向着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迈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大教育力量。
阅览链接:http://jxjy.edu.china.com.cn/2025-08/18/content_43205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