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6日,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硒望客家振兴”志愿服务队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深入乡村开展农耕文化实践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系列活动。
抵达目的地——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镇龙口村后,实践队来不及休整,便迅速投身到对村庄的调研中。队员们深入村庄的农田,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正在劳作的村民交谈,了解当地的种植品种、种植技术以及面临的困难。走进农户家庭,队员们坐在简陋的院子里,与村民们唠家常,询问家庭收入来源、子女教育等情况,直观感受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对村庄有了初步了解后,实践队与龙口村村干部召开了会议。会上,村委书记廖万松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村庄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等。同时,着重强调了实践队在活动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队员们能尽快融入乡村生活,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此次会议让实践队明确了后续工作的方向,也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实践队迎来了与农耕文化的深度接触。队员们来到莲子基地,这片基地采用“农民出地、村委中介、致富能人技术培育”的创新模式,还开展了莲鳝共养,一水两用提升了土地效益。在田间,廖万松书记为队员们讲述这一模式如何让乡村资源“活”起来。队员们亲身参与到莲蓬采摘和清理冗余荷叶的工作中。清晨,露珠还挂在荷叶上,队员们便已下到荷塘,他们小心地避开荷叶上的尖刺,俯身挑选饱满成熟的莲蓬,轻轻将其摘下。同时,精准摘除那些不结荷花莲蓬的“无效叶”,因为这些叶子若不及时清理,会遮挡阳光,阻碍其他莲蓬生长。尽管露水浸湿了衣衫,荷塘里闷热异常,但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专注地穿梭在田田荷叶间,心中满是对金秋丰收的期待。
离开莲子基地,队员们又前往梅花鹿基地。在这里,他们挽起袖子,参与到割草、喂养梅花鹿的劳动中。队员们亲手将新鲜的草料递给鹿群,看着梅花鹿们悠闲地吃着草料,感受着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到了养殖工作的辛劳。廖万松书记还为队员们介绍了梅花鹿的养殖技术、产品开发以及带动周边就业的情况,让队员们认识到特色养殖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除了体验农耕和养殖,实践队还十分关注乡村的民生需求。队员们走进五保户、空巢老人家中,带去生活物资,陪老人闲话家常,倾听他们过往的故事。在简陋却整洁的屋舍里,队员们用陪伴驱散老人的孤独。来到留守儿童身边,队员们用耐心与爱心点亮孩子们的笑容,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有的队员当起小老师,为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知识讲解以及答疑解惑,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傍晚,实践队在村广场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以影为舟”乡村振兴微电影播放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通过电影让村民们看到乡村发展的新希望。同时,开展防溺水教育宣传活动,队员们通过案例讲解、现场问答等方式,向村民和孩子们普及防溺水知识。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还准备了很多奖品激励孩子们主动参与,以此提醒大家远离危险水域,筑牢夏季安全防线。
在7月11日,实践队再度奔赴彩莲基地。熹微晨光中,队员们已在荷塘里忙碌起来,继续为莲蓬的良好生长保驾护航。上午,支教课堂准时开启,托管教室内,队员们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耐心地解答各种问题,引导孩子们开拓多元解题思路,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下午,实践队与龙口村村干部举行座谈,廖万松书记等干部热情欢迎队员们未来再访,关心队伍返程交通安排并叮嘱安全事宜。江西工程学院带队老师林稳代表实践团队对村干部的支持与安排表示诚挚感谢。座谈会后,队员们走访多位村民,通过详实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村庄情况,为后续精准助力乡村发展积累宝贵的一手资料。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硒望客家振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与乡村发展的潜力。在参与农耕和养殖劳动的过程中,队员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付出,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同时,也看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特色种植和养殖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与村民的交流和帮扶过程中,队员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会了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征程新未来,“硒望客家振兴”实践队将继续带着这份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他们计划将在实践中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和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运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知识,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农产品销售的大数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持续关注乡村的教育和民生问题,定期开展支教活动和关爱老人儿童的活动,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一审:林 稳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