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教育】江西工程学院: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资料来源:江西工程学院 时间:2025-08-27 浏览次数:10

(以上为原文章截图)

为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2025年7月,江西工程学院校团委牵头统筹,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兴火相传”实践队、“硒望客家振兴”实践队及各学院多支实践团,共同走进赣州兴国、吉安等客家文化富集区域,开展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实地探访、文化体验与志愿服务中,既助力客家文化焕发新活力,更推动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探客家产业 品农耕文化底蕴

“硒望客家振兴”实践队首站抵达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镇龙口村,这里既是客家聚居地,更留存着丰富的客家农耕传统。在莲子基地,队员们实地探访客家特色“莲鳝共养”模式——既延续客家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又通过“农民出地、村委中介、致富能人技术培育”的三方合作机制,创新水土资源利用方式。村党委书记廖万松介绍,该模式源于客家祖辈“精耕细作、物尽其用”的农耕理念,如今借政策引导让闲置土地“活”起来,既增村民收入,更守住客家农耕文化之根。

队员们挽裤脚入荷塘,亲手采摘莲蓬、摘除“无效叶”,清晨露水浸湿衣衫,指尖泥土带着客家土地的温热,在劳作中深悟客家谚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随后,实践队走进梅花鹿养殖基地,客家养殖户分享“生态养殖+产品开发”思路:从鹿茸加工到生态旅游,既延续客家“靠山养山”生态观,又为客家文化注入产业活力。队员们参与割草、喂养,听养殖户讲述客家先民“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深刻感受客家文化“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

寻红色印记 传客家精神初心

赣南是红色基因重要发源地,亦是客家儿女浴血奋战的革命热土。江西工程学院“苏区星火・逐光”“兴火相传”两支实践队,分别走进赣州龙砂村与兴国县,于红色遗址探寻客家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交融,以青春对话革命历史,锚定精神坐标。

龙砂村,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7月6日下午,“苏区星火・逐光”实践队走进龙砂村,在这座兼具革命热血与文化底蕴的村落,开启红色与非遗交融的实践课。

纪念馆里的青春绝唱。在钟效培纪念馆,队员们聆听客家青年钟效培的革命事迹——16岁入党、20岁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28岁牺牲于战斗。其“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与客家“家国同构”价值观相契合,让队员读懂青春的担当价值。

篆刻刀下的千年文脉。实践队探访客家篆刻非遗传承人钟贞芙老人,老人展示“字随石走、意与文合”的篆刻技艺。队员亲身体验后,更敬佩老人58年的坚守,老人“老祖宗智慧需代代传”的话语,让队员深知非遗传承的重量。

红色基因里的青春担当。离开龙砂村时,队员们感悟到,钟效培的革命初心与钟贞芙的非遗坚守,诠释了“担当与责任”,这正是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文化根脉的核心。

兴国县,“将军县”中的红色力量。作为客家聚居地与“将军县”,兴国诞生56位开国将军,“兴火相传”实践队走进将军园、长冈乡纪念馆等地探寻精神密码。

将军园里的客家担当。在萧华将军事迹展前,队员们了解到这位客家青年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勇担革命使命的经历,其“敢闯敢拼”精神与客家“爱拼才会赢”理念一脉相承,彰显客家儿女的革命动力。   

纪念馆中的军民同心。长冈乡纪念馆内,“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标语下,队员们得知兴国客家人曾凭“邻里互助”传统,积极参与苏区建设、支援前线,印证客家“抱团取暖”与苏区“军民一家亲”的文化共鸣。

旧址中的岁月回响。走访红军医院、列宁小学旧址,斑驳标语与陈旧设施诉说客家儿女的奉献岁月。队员们表示,将融合客家“务实、团结、担当”与红色精神,以青春传承宝贵遗产。

传客家温情 践志愿服务初心

实践队深悟客家文化“以情待人、以善处世”的核心,在龙口村开展系列志愿服务,传递客家温情。

情暖空巢老人。队员们走进五保户、空巢老人家中,带去米、油等生活物资,用客家方言拉家常。82岁的客家刘奶奶展示珍藏的客家刺绣手帕,讲述“女红传情”的习俗。队员们帮老人打扫庭院、整理杂物,陪她哼唱客家童谣《月光光》,熟悉的乡音让老人热泪盈眶。刘奶奶“你们像我的孙辈一样亲”的话语,让队员们明白,传承客家文化既要保护物质遗产,更要延续“尊老爱幼”的人文温情。

守护留守儿童。实践队开设“客家文化小课堂”,用客家故事讲解汉字、教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还通过情景剧演绎客家先民迁徙史,让孩子们在欢乐中知晓文化根源。此外,队员们用客家方言编写防溺水、防诈骗安全口诀,既传递安全知识,又传承客家语言文化。

此次“三下乡”活动,江西工程学院各实践团以“客家文化”为纽带,在产业探访中感受农耕智慧,在民俗体验中守护非遗薪火,在志愿服务中传递人文温情,在红色寻根中赓续精神血脉。队员们不仅让客家文化在实践中传承创新,更在行走与服务中坚定“以文化人、以情润心”的青春担当。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三下乡”为载体,深化客家文化研究与传播,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客家文化的继承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阅览链接:http://jxjy.edu.china.com.cn/2025-08/27/content_43214096.htm


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