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为原文章截图)
坐落于国家新能源之都新余市的江西工程学院,自1983年建校以来,历经四十余年深耕,已发展成为涵盖工、文、理、经、管、艺六大学科门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勤朴敏信”为校训,弘扬“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校园精神,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创新之路上持续探索前行。

产业学院引领,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江西工程学院锚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核心路径,以8个现代产业学院为支撑,搭建起“人才共育、师资共培、项目共研”的育人体系。
学校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镇江市龙昊起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校中厂”,首期投入800余万元打造省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实习实训基地,已累计组织542名学生开展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实战训练;智慧产业学院引入深圳佰瑞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完成广东美涂士零售CRM、深圳顺络EDI等4个实际软件开发项目,282名参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劳动报酬,部分学生月薪达6000元。

仙女湖艺术文旅产业学院连续4年承办新余市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遴选120余项获奖作品,其中《江山韵》傅抱石文化茶杯、《仙女湖地图》明信片等9个产品成功落地转化,为地方文化打造特色IP;与江西腾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专业化直播带货实训平台,7个直播间已完成基础搭建,将于2025年9月正式运营,计划培养50名专业直播人才,组建10个直播小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贯穿教学,激活实践育人新动能
学校大力实施“项目育人工程”,以真实项目为纽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核心素养。

依托网安与AI创新中心,学校将掌上智慧校园APP、智能体感机器人、共享直饮水机等9个自主创新项目落地应用,并与新余市银龙供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成功转化9个服务外包项目,通过校内图书馆大厅改造等5个工程项目实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曾庆燕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完成智慧5G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开发等多个项目,合同金额达68.638万元,实现校企双赢。
各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深化项目合作,智慧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承担9个新余制造业数字化信息系统项目,合同金额317.3万元,8个项目获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水平L6级认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近三年承接企业横向课题11项,总金额7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帮助企业增收900余万元,校企联合编写《新文科Python程序设计》等4部教材,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多维平台支撑,夯实产教融合新基座
学校从人员互通、平台共建、就业联动三个维度发力,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支撑体系,为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赋能。

在人员互通方面,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互聘互用”机制,4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2025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带着技术和学生团队深入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近三年横向项目立项37项,合同经费1694.048万元,技术交易额617万元。
在平台共建方面,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加入8个全国及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共享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实训基地等各类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坚实支撑。
在就业创业方面,近三年联合新余市人社局举办10场大型线下招聘会,吸引1160余家企业提供38770余个岗位,其中本地企业460余家,提供岗位6700余个;共建77个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其中新余本地60家,仅江西腾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接收4000余人次学生实习,260余名学生实现长期就业。近三年毕业生留余人数达930余人,大量学子在新余创业就业,部分成长为企业中层管理干部或合伙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作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高校,江西工程学院正以“产业学院引领、项目贯穿教学、双导师护航”的育人生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设计教育更贴近实战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升级与中国品牌国际化贡献江工智慧和力量。
阅览链接:http://jxjy.edu.china.com.cn/2025-11/10/content_4327157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