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江西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
党建引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重点打造“北斗星”党建品牌,构建“1234”党建工作体系,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北斗星・红智”为核心的“1+N”党建品牌矩阵,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各环节。
校党委每月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围绕专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月20日,学校与新余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在新余学院图书馆联合召开,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共促新余高等教育发展,提升两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教授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遵循三位一体新部署 推动高校事业新发展》为题作了精彩的专题辅导报告。
学校党委积极推动党建与创新创业业务的深度融合,引导党员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成立专门的竞赛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各类学生竞赛活动,每年制定详细的竞赛计划,广泛调研筛选30余项高含金量的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涵盖创新创业、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等多个领域,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赛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竞赛选择,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如2025年7月,第十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华中赛区决赛圆满落幕。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的参赛学生凭借扎实的网络技术专业知识以及出色的创新与协作能力,在比赛中成绩斐然,一举斩获华中赛区2项一等奖与2项三等奖。其中,荣获一等奖的团队将代表江西工程学院出征全国总决赛 。
全链条覆盖,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动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依托“第二课堂”等平台载体,为青年学生搭建更多应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场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了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全链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成才以素质为本”,开创特色赛事文化教育先河,形成了“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以赛导学、以赛促学”的“双导双促”赛事文化育人模式,凝练了以“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练”三苦精神为内涵的赛事文化,先后培养了20万余名应用型人才,造就了数十位亿万富翁。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获得省级金奖2项、铜奖1项。自参赛以来,十次参加该赛累计获得全国铜奖8项,江西省金奖6项、银奖7项、铜奖20项,还荣获江西省“先进集体奖”1项、“优秀组织奖”3项,获奖数在同类院校独占鳌头。从2015年首届参赛开始,学校在该赛事上持续发力,不断取得突破,充分展示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卓越成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了广阔平台,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学校秉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理念,系统性推进教育教学变革,着力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高校。学校依托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学科优势及产学研合作资源,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形成三大创新实践矩阵。学校自主研发全省高校首款“纯血鸿蒙”APP,实现鸿蒙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布局;上线DeepSeek智能平台,整合超10万课时在线资源,月均学习时长突破20小时,构建“教—学—管”全链条数字化生态。2024年建成的“江工算力中心”,引入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累计支撑2.6万人次学习体验,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协同升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云兴老师团队将“电工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课程转化为可视化微视频,通过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让抽象理论变为可感场景。
产教融合,打造创业孵化高地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围绕以工学为主,文、经、管、艺、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等学科前沿,建立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重点面向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目标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2005年实施了人才培养创新工程,2011年开设了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凝练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学校联合珠三角校友会在深圳成立了江西工程学院大湾区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指导中心和江西工程学院AI与智慧产业研究院。引进镇江市龙昊起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校中厂,形成了校——友——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良好局面,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充分依靠师生员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AI赋能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产教融合、学生就业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拓展校企合作版图,为新时代培育更多创新型产业人才,奋力谱写江西工程学院产教融合的崭新篇章。”学校创始人、理事杨名权在江西腾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考察期间说道。江西腾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学校自2015年开始合作,2016年正式确立合作关系。双方在师资共培、专业共建(打造了首批产教融合品牌型专业)、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产业学院建设以及横向课题申报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同时,公司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及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显著成就,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
学校将学科竞赛作为育人重要抓手,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赛事。学校参加首届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高教组总决赛,获得1金1银1铜,获奖数量和质量在江西省内同类高校中均名列前茅。2025年组织学生参加了20余项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总计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江西省一等奖45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53项,获奖总人次300余人次。
学校作为江西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构建”项目的先锋试点单位,在2024至2025学年的赛场上纵横驰骋,书写了一段段辉煌篇章。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那波澜壮阔的十次征战历程中,累计摘取全国铜奖6项,江西省金奖6项、银奖7项、铜奖20项,还将省级“先进集体奖”1项以及“优秀组织奖”3项揽入怀中。在国际舞台的2024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师生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顽强的拼搏,成功斩获国际二等奖2项,让世界见证了江工学子的风采。江西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里,5位同学以精湛的技艺荣获全省一等奖,6位同学紧随其后荣获二等奖;江西省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的舞台上,13位同学脱颖而出荣获全省一等奖,同样数量的同学荣获二等奖,11位同学荣获三等奖;第十二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中,更是成功登顶,摘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江西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每一项荣誉都是江工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都是“三苦精神”在赛场上的生动诠释。
正如刘新跃校长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所言:“当智能机器人重构工业版图,当人工智能解码人类未来,江工人正以‘勤朴敏信’的校训精神,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新的传奇。”这所充满活力的应用型高校,正在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鲜活的“江工方案”。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达85.03%,其中智能制造专业就业率达91.2%。毕业生中,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欧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国平、中国算法芯片行业十大领军人物易海平、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多次上榜人物(2017年江西首富)孙清焕、全国劳动模范万亚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李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程广京等杰出校友。七位毕业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校友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据统计,学校培养的20余万名毕业生中,创办企业超5000家,带动就业30余万人。
未来展望,迈向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创新创业支持也在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这些前沿技术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赛道,也为学校创新创业支持提出了新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者和示范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