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一堂以“劳模工匠进院校 院校学子留新余”为主题“大思政课”在学校体育馆盛大举行。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魏建克,新余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春华,校党委委员、理事长助理、校长助理乐俊杰,马克思主义学直属党支部书记于永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工会主席刘志英等领导出席活动。劳模代表及院校师生近1000人共同参与了这场思政盛宴。


本次活动立足新余市劳模工匠资源与院校思政教育需求,推动院校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通过“天工新余”“活力新余”等篇章设计,将劳模精神与城市魅力深度融合,既深化了学子对新余文化的情感认同,更引导他们了解新余、热爱新余、建设新余,树立扎根当地发展的远大理想抱负。


劳模进校园,榜样入人心。作为传承天工文化、砥砺创新品格的重要载体,“天工新余”篇章成为整场活动的精神内核。全国劳模、新余绿洲橡塑有限公司二车间主任钟桂根以《扎根》为题,分享了自己从农村男孩到全国劳模的奋斗历程——退伍返乡创业失败后漂泊深圳,最终扎根新余企业,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车间主任,带领团队完成多项“五小”创新成果,累计为公司新增产值4150万元。“起点不高没关系,拼命学习、拼命干活就一定有结果”,朴实话语引发全场共鸣。

由全国劳模张阳与青年技工张琦、金文剑演绎的情景剧《师徒》,以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展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接力。剧中再现了青年技工遇故障束手无策时,回忆师父张阳冒雨抢修线路、破解高压电缆屏蔽击穿国际性难题的经历,最终重拾信心的场景。张阳现场分享的“限制自己的不是能力而是思维”,让学子们深受触动。


江西工程学院优秀校友孙保华的创业故事通过视频形式呈现,成为“活力新余”篇章的点睛之笔。从2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到400余人的企业集群,从个人创业到带动3500余名青年就业,他的成长轨迹正是新余优良创业生态的生动注脚。“新余给了我第一份创业补贴、第一间免租办公室,现在我要为更多年轻人搭建平台”,视频中孙保华的招聘邀约,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对青年的包容与支持。

“专题+艺术”的创新形式让思政课更具感染力。吉他弹唱《去有风的地方》、歌舞《青春绽放在新余》等节目轮番上演,青春表演与励志内核相得益彰,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抬头率”与“点头率”。这种教学改革创新,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融入,显著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这堂思政课不像说教,更像一场心灵的对话。”江西工程学院学子邓燕莺深有感触地说,劳模们的奋斗故事让她读懂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真谛,也让她看到平凡岗位的不凡价值,而新余的发展机遇更坚定了她留余发展的想法。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表示,学校开展此类活动,既有利于青年学子近距离汲取劳模工匠的奋斗力量,为职业生涯筑牢根基;也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对学校思政育人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