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酷暑炎炎,但江西工程学院却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学习热潮。为深入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战略部署,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智能教学素养和管理效能,学校教务处于暑期组织开展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此次培训自7月初启动,将持续至7月19日,共设置基础班、进阶班及高阶班五个批次,累计参训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达624人次。
本次培训以“提升管理效能、强化育人实效”为核心目标,采用“理论学习+实战演练+考核认证”的模式,强调AI思维培养与工具应用并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师从“会用”走向“善用”。
名师引领,融合高校理论与行业实战。培训特邀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工信部认证AIGC讲师李泉峰担任主讲嘉宾。作为国内首批AI培训师,李泉峰拥有近十年职场应用培训经验,其倡导的“重AI思维培养、轻工具简单操作”的教学理念广受好评,并曾为中国邮政、工商银行等国央企提供定制化培训服务。他带领的师资团队兼具高校学术背景与企业实战经验,为参训教师带来了前沿视角与实用技能。
“一个小小的课堂互动环节让我深受触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占顺霞表示,“培训师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AI即时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将原本需要课后批改的作业转化为实时可视化图表。当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出每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时,我仿佛看到了传统课堂被赋予了‘数字之眼’。”
智能思政创新,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新生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思政课程”的新模式。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构建“智能助教”“智能助学”“智能画像”三大服务体系,实现教案生成、在线命题、难点解析、个性化答疑等多项功能,打造集立体化、沉浸式、体验式于一体的智慧思政中心。
艺术专业教师代表廖元霞表示:“AI赋能教学如同一场及时雨,为高校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作为一线教师,我带着教学中的实际困惑而来,在学习中掌握了将AI技术融入艺术教育的新路径,也掌握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技巧,收获颇丰。”在此基础上,学校注重明确教学主体定位,推动实施精准化的“人工智能+”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培训形式,激发教师热情与创造力。本次培训不仅注重内容深度,更在形式上不断创新,突出“学用结合、以学促干”的实践导向。学校领导鼓励学员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探索AI应用,如智能排课优化、学生心理动态分析等,推动不同岗位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协同创新。
在展示环节中,各小组借助AI生成视频、创意作品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积分竞争机制提升了参与度与互动性。“我们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多元应用技巧,更从同伴身上汲取了创意灵感。”教师代表彭艳鹏感慨道。
此外,学校同步启动“AI赋能教育创新案例库”建设,旨在汇集优秀实践经验,为全校教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例,助力地方高校在智能教育时代实现转型升级。
多维课程体系,覆盖AI教学全场景。据学校教务处负责人康梅兰表示,后续培训将继续围绕“教育大数据分析”“智能教学平台操作”“AI工具应用与教学创新”“数据驱动教学”“个性化学习设计”“伦理与合规”六大模块展开,帮助专任教师掌握AIGC工具在备课、课件制作、个性化资源生成中的实操技巧,提升教学效率与精准度。
“AI不仅是工具,更是教学创新的得力助手。”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未来将积极运用所学,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提升备课效率与课堂质量,为学生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
以匠心育人才,以创新谋发展。“学员示范展示学习成果,既是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教育情怀的传递。”学校教务处工作人员易星表示,“相信以此为契机,全体教师将以创新为桨、以责任为帆,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以一流的业绩迎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江西工程学院用一场场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点燃了教育变革的热情。未来的教育蓝图正在描绘,而每一位教师,都是这幅图景中最闪亮的笔触。